14.89%、連續七年;8.86%、13.61%;3%、21.8%……
三組看似平常的數據,背后隱藏的卻是企業科創活力密碼!對應著研發費用研發強度雙雙增長;國內有效專利數量增長率、國際有效專利數量增長率穩步提升;企業研發人員占比、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招聘需求不斷提高。
記者獲悉的最新數據揭示了企業的科創新動向。專家指出,這樣的動向背后,是我國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特征更為顯現,也彰顯出其加速向“新”布局的態勢。
14.89%和連續七年:研發費用研發強度雙增
一束筷子粗的SYT65(T1000級)碳纖維,卻能拉動兩架C919國產大飛機。世界上具備碳纖維研發和規模化生產能力的國家屈指可數,中國便是其中之一。
2023年,中國建材集團所屬中復神鷹建設的全球單體最大、年產2.5萬噸高性能碳纖維項目在青海西寧全面投產。目前,中復神鷹連云港總部已實現T1100級碳纖維的成功制備。
接連突破的背后是創新研發的持續發力。中國建材集團近年來年均研發經費投入達100億元以上,復合增長率達到12.3%,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31%。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無論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企業都要培養向“新”力,加大研發投入是關鍵一環。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日前發布的2024中國企業500強榜單,釋放了創新動力強勁的積極信號——
500強企業2023年共投入研發費用18137億元,比上年增加2350億元,增幅為14.89%;企均研發投入為39.17億元,比上年的35.80億元增長了9.41%;企業研發投入總額占其營業收入總額的1.90%,較上年提高0.05個百分點,為2002年以來的最高值。這已經是中國企業500強平均研發強度連續第7年提高。
這些上揚曲線里,既蘊藏著企業夯基蓄能的積淀,也可以觸摸到其向“新”布局的強勁脈動。
數據顯示,2024中國企業500強中,制造業企業平均研發強度為2.39%,比上年提高0.09個百分點。高端裝備制造業研發力度持續領先,其中,通信設備制造業在研發強度、人均研發費用行業排名居首位。
這種態勢從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發布的數據中可得到進一步佐證: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發投入達1.10萬億元,同比增長3.9%。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加大,前三季度研發強度分別為4.74%、9.94%、4.73%。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以及計算機、電子、機械設備等行業展現蓬勃創新活力,上半年研發強度達到5%以上。
8.86%、13.61%:國內國際有效專利齊漲
舍得投的同時,還要有真產出,專利數量和質量無疑是觀察企業創新成果的硬指標之一。
近年來,國內不少企業通過申報專利、參與標準制定等方式提升“含科量”,助推企業持續發展,實現專利數量與質量齊升。
從2024中國企業500強來看,共申報專利總數202.97萬件,比上年增加4.44萬件,增長7.66%。其中申報發明專利89.96萬件,比上年增長19.67%。2024中國企業500強中發明專利占全部專利的43.83%,占比比上年提高4.40個百分點,發明專利占比在兩連降后再回上升通道。
民營企業專利增長的速度更快。全國工商聯日前發布的《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顯示,民營企業500強擁有66.67萬件有效專利,較上年增長9.39%;其中,國內有效專利數量增長8.86%、國際有效專利數量增長13.61%。
在參與標準制定方面,中國企業活躍度也持續提升。2024中國企業500強共申報參與標準制定75252項,較上年增加142項,企業申報參與標準制定數據六連升。在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上,企業共申報參與5267項國際標準制定,比上年增加275項。
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這些專利、標準成果才能最終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國家知識產權局日前發布的《中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統計監測報告》指出,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集聚了全國企業近五成的研發經費投入,產出了七成左右的發明專利,貢獻了全國12.71%的GDP。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高蕊指出,大企業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和提高核心競爭力提供理論基礎和知識儲備。同時,要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充分利用國內巨大的多層次市場需求優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卡脖子”技術,強化科技攻關突破,注重科技管理創新,探索管理新模式、新方法,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此外,以大中小企業的協同創新帶動新質生產力全面提升。
3%、21.8%:研發人員與招聘需求兩旺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研發創新,持續強化人才支撐。這種趨勢從《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中可窺一斑:民營企業500強中,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超過3%的企業有353家,較上年增加27家;超過10%的企業有188家,較上年增加13家。
總量在變,結構也在變。與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部署相呼應,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相關產業人才需求快速增長。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與智聯招聘近日聯合發布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招聘需求在總量中的占比為21.8%,超過兩成,是吸納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等特征,核心技術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產業中的核心技術崗位人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表示,2024年上半年,全國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招聘需求中,14類核心技術崗位的招聘職位數占比為22.5%。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技術崗位、人工智能工程師、半導體/芯片工程師等職位薪酬均呈現不同幅度的上漲態勢。
選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一邊是應屆生招聘火爆,另一邊跳槽的員工有陸續回來的。”又一年招聘季,國投集團旗下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車愛明特別忙碌。
從幾年前的“持續失血”到如今的人才回流,背后是這家老國企選人用人機制的改革:員工持股計劃“深度綁定”骨干核心人才;實現“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減”,跑市場的一線業務員收入超過了主管,有管理人員不勝任轉崗為普通員工……
這并不是個例。近年來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以創新為導向強化激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僅多種中長期激勵措施就惠及超49萬名骨干員工。
創新離不開“軟環境”。企業要努力,政策也要給力。“真金白銀”的政策,為企業創新發展注入動能。
國家將符合條件的行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央行聯合科技部印發《關于做好重點地區科技金融服務的通知》,指導和推動北京、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科技要素密集地區做好科技金融服務,要求擴大轄區科技型企業貸款投放;國資委進一步完善企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已批復中央企業與地方國有企業共112個項目開展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
研發動力越來越足,成果轉化越來越暢,人才激勵越來越活,創新的“大樹”越能枝繁葉茂。相信未來將有更多企業向“新”發力,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